首页 资讯 正文

记者走基层|拆袋就出菇,农民育菌真省事

体育正文 193 0

记者走基层|拆袋就出菇,农民育菌真省事

记者走基层|拆袋就出菇,农民育菌真省事

6月19日,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村民马(mǎ)秀英家的菌棒出菇了。“菌棒刚进棚三两天,可以说拆袋就长(zhǎng)。”马秀英说,往年这时候,进棚的菌棒还处在养棒阶段,得足足两个月后(hòu)才能出菇。 6月20日,位于阜平县的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智速繁育中心,工作人员对即将(jíjiāng)出厂的菌棒进行检查(jiǎnchá)。河北日报(rìbào)记者 田明摄 今年,马(mǎ)秀英用的菌棒,出厂前已完成了养棒,“省事省时还(hái)没风险”。 马秀英说的厂,是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智速繁育(fányù)中心(以下简称“繁育中心”),位于阜平县城(chéng)。 6月19日,记者来到繁育中心时,一楼的出库车间一片繁忙。叉车来来回回,将培育好的菌棒一架架装上货车(huòchē),送至各村(gècūn)的大棚。 “今年(jīnnián)2月投产的繁育中心,引入了(le)智能化生产流程,将装袋、接种等许多环节都改为机械化、智能化。”繁育中心生产主管刘(liú)金矿说(shuō),所需工人从过去200多人减少到90多人,生产效率却从每天出厂10万棒提高到14万棒。 马秀英说的(de)养棒环节,是繁育中心新增设的生产流程。以往,菌棒(jūnbàng)在完成菌种接种后,在培养室培养一个月就出库,二培养、三(sān)培养阶段都在农民的种植大棚(dàpéng)进行。“现在整个培养阶段都在培养室,相当于把养棒风险留在我们这儿,农户拿到菌棒拆袋就出菇。”刘金矿说。 在繁育中心三培养室,记者看到(kàndào)6米高的培养架上,摆满了密密麻麻(mìmìmámá)的菌棒。白色菌丝爬满了菌棒表面,这意味着香菇的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已开始展现。 和室外的(de)闷热比,配有照明设施的培养室一片清凉。刘金矿带记者走(zǒu)到培养室门外的控制面板前介绍:“以前,培养室都是(shì)由人工定时测温湿度后再进行调节,现在都靠它。”控制面板上能实时显示室温、料温(liàowēn)、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,工人根据需求设定(shèdìng)好参数,设备就会自行运转。 农户种植的大棚,单个棚可(kě)放置1.5万至(wànzhì)2.2万棒。繁育(fányù)中心的一个培养室可放置10万至30万棒,65个培养室可存放1000万棒。 阜平县天生桥镇龙王庙村村民袁立洪,今年也用了繁育中心的(de)免养棒菌棒。“现在省出来的这俩(liǎ)月,能多种一季(yījì)菇。”袁立洪说,农户都是租用的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大棚,在年租金不变的情况下,多出(duōchū)一季菇就是增收。 袁立洪还给(huángěi)记者算了一笔账:养棒(yǎngbàng)的两个月,大棚一天一个温度,农户就得随时去测温调节,自家忙不过来还得雇人干。搭工耗时不说,任何(rènhé)一个环节没处理好(hǎo),都会影响菌棒生长,进而影响收益,而进棚就出菇的免养棒菌棒可谓“加量不加价”。 繁育中心上马智能化生产流程(shēngchǎnliúchéng),正在推动当地的食用菌种植从(cóng)一年一季向两年三季甚至一年两季转变。“去年公司出厂菌棒4000万棒,占阜平县食用菌种植量的近四分之三(sìfēnzhīsān)。”刘金矿说,繁育中心提高了产量,但前来咨询(zīxún)食用菌种植的农户也越来越多(duō),“我们还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,缓解供不应求的问题”。(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) 关注河北(héběi)新闻网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
记者走基层|拆袋就出菇,农民育菌真省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